浙科院政〔2005〕147号
浙江科技学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5〕99号),切实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对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1、提高对加强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存亡。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为此教学工作必须走以内涵发展之路。全校上下都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等新的人才观与质量观。继续学习、跟踪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经验,研究国内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我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内涵,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2、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
学校、学院(部)及各职能处室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各级领导都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育人为根本,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教学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各二级学院(部)也要经常性地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
3、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确立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形成以学科为主线,采取分层次分重点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方法,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运行机制,加大对获得博士学位教师的奖励力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分别达到100名,力争教师队伍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60%以上。
确保学校学费收入的25%用于日常的教学经费,并保证生均经费每年有所增长。
积极筹措经费,加快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建成小和山新校区,使其发挥出整体效能。更新、改善图书馆馆藏结构,增加藏书量,积极发挥图书信息在办学中的保障作用。
积极增设人文、社科类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继续实施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以及应用型特色教材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省级重点专业5个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左右。
加强校内外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对现有的实验室设置、实验项目开设、仪器设备的利用、资金的投入效益等进行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资金的投向。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通过建立校、院两级实验中心,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增加实验室的共享性。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0个以上。
4、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制订专业基本技能规范,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确保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达到80%。凡有课内实验的课程,理论课教师必须参与实验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践考核所占的分数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确保学生实验消耗支出与必要的实习经费。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广泛建立融教学、科研、就业于一体的长期合作的综合性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实验(实习)指导,各工科、文科、经管类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比例应达到20%左右。
构建一年级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主题,二年级以认识专业、了解专业为主题,三年级以服务专业、锻炼专业能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学生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创新中心、实践中心、科技社团的建立,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申请学生科研基金的方式,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力争在学科竞赛的国家级奖项获得上取得突破。
5、强化教师教学规范的执行力度,抓好教风建设。
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将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或转聘为研究系列职务。建立青年教师助教的制度,完善青年教师的试讲、预做及跟班指导工作。对教师新开课、开新课要从严把关。实施主讲教师聘任制,建立“课程首席主讲教师”制。
制订、修订并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严肃教学纪律。强化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和教学检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建立学生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实行课堂教学质量与课时酬金发放挂钩的制度。加大教学工作业绩在教师聘任、年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中的权重。对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师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以及辅导学生社团、学生学科(文体)竞赛等工作都要适当计教学工作量。
对违反教学规范、教学效果差或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处理。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6、强化学生学习规范和纪律的执行力度,抓好学风建设。
广大教职工要牢固确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帮助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依法管理,制订学生学习规范,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一切违规、违纪行为,严格按章处理。科学合理地健全、完善学生的学习评价与综合测评机制,增加过程评价在学习评价中的权重,加大智育在综合测评中的权重。考试不及格者不得参加当学年的评优、评奖活动,考试作弊者一律不得参加当学年及下一学年的评优、评奖。完善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的辅导和奖励机制,为学生的成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考试改革,积极推行开卷、口试、讨论、论文、现场操作等考试方法。进一步加大考教分离力度,凡考试课程都要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试卷库。严禁教师考前划范围和泄题。
7、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
各专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有机结合,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倡导讨论式、探索式、案例式教学和项目教学,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争取近三年内有60%以上的课程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化教学与学习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建设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课程平台。按照学科类别明确课程归属,加强课程的归类管理。对重要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核、统一阅卷”的“四统一”制和教师挂牌上课制。“十一五”期间争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
积极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个性化的大学外语教学、学习体系和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外语听、说、写的综合应用能力。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信息技术类、生物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力争达到10%以上。
建立教研活动机制,发挥系(教研室)在教学内容改革中的作用,每个系(教研室)至少每三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并将活动内容记录在册,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8、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文化和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以“百门文化素质课程选修、百篇名著导读、百场教授讲座、百部名片观看、百首名曲欣赏”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科学•人文”素质系列教育活动,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9、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进一步明确校院(部)二级教学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工作程序,并严格执行。不断推进学分制管理,建立多样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专业、课程、实验室等评估。强化学校、学院二级教学督导工作,特别强化学院(部)督导组在本院(部)教学工作中检查、督促、指导以及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咨询、决策参谋作用。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完善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建立教学工作责任制,经常性开展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学院考核、专业设置、经费下拨、招生计划确定的重要依据。
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学院至少配备2名,学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学院至少配备3名。教务处要开展经常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10、严格实施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
要根据高校办学标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及各类专项评估的要求,建立校内教学状态数据的统计公布制度,提高办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оо五年十一月十七日